查看原文
其他

于沛:解读当代世界图景和未来全球化进程

张清俐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9-02-15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表达了多元文明和谐共生的崇高理想,这一理念和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价值立场一脉相承,即以人民为中心,关切当代世界各国人民根本利益,强调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在寻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兼顾别国发展,促进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文明对话、交流和互鉴,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生活在资本主义进入全球扩张早期时代的马克思,以科学的唯物史观将资本主义社会放入人类社会发展的世界历史进程中加以剖析。可以说,一方面,马克思是用世界历史的眼光和观点看待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另一方面,也正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经济现象、经济关系的分析中,马克思展开了他有关世界历史思想的阐发。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及其背后有力支撑的历史唯物主义,仍然是我们面对当代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的一系列新形势时,把握时代大势的理论指南。

本期“学海观潮”栏目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于沛,基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从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中汲取智慧,解读当代世界图景和未来全球化进程。

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是其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考察马克思的诸多论著时,我们会发现马克思在自己的论著中贯穿着对“世界历史”的思考。

于沛:是的。在马克思的科学研究工作中,世界历史研究占有重要的地位。马克思自大学时代直至逝世前的两个多月,从没停止对世界历史的研究。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性的事业,因为共产主义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他的世界历史研究,始终和他毕生所献身的争取人类解放的伟大斗争联系在一起。

马克思一生作的编年史摘录或笔记,主要有:克罗茨那纳赫笔记中关于法国和德国的两个编年史;巴黎笔记中关于古罗马的简短编年史;1857年1月关于俄国的编年史;1860年6月关于欧洲历史的编年史;1879年《印度史编年稿》;1879—1882年,关于公元前1世纪以前欧洲历史的《古代社会史笔记》;1881—1882年,主要是关于公元前1世纪初到17世纪中叶欧洲历史的《历史学笔记》。

马克思在摘录历史学家撰写的一些历史著作时,按照自己的逻辑,表达了他对书中所述及的各种历史现象、历史过程的理解和评价,同时补充了某些被遗漏的重要事实。因此,这些摘录和笔记不是作为文献积累简单地摘抄或复述,它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研究的一部分,具体反映了马克思的历史观点、历史理论及方法。

马克思通过对历史和世界历史的比较,对“世界历史”的含义作了明确的界定。他指出,“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正因为如此,“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

《中国社会科学报》:有人认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是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等著作中绝对精神所演绎的“世界历史”概念的继承。对此,您怎么看?

于沛: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哲学思想确有密切的关系。这一“密切的关系”,既表现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在形成的过程中怎样从黑格尔的哲学出发,也表现为怎样同它脱离、怎样超越它。包括黑格尔哲学思想在内的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这自然也是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理论来源。

“世界历史”这一概念最早始于黑格尔。恩格斯曾指出:黑格尔是“第一个想证明历史中有一种发展、有一种内在联系的人”,“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但是,黑格尔把人类的历史理解成精神的理性的实现,结果人类实践着的历史变成了精神史,人类在客观物质世界的历史成了神秘的历史。

马克思科学的历史观,是在批判黑格尔历史哲学的唯心主义思辨精神中逐渐形成的。他说:“黑格尔历史观的前提是抽象的或绝对的精神,这种精神正在以下面这种方式发展着:人类仅仅是这种精神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承担者,即群众。因此,思辨的、奥秘的历史在经验的、明显的历史中的发生是黑格尔一手促成的。人类的历史变成了抽象的东西的历史,因而对现实的人说来,也就是变成了人类的彼岸精神的历史。”

如果说马克思对社会形态的论述,主要是通过哲学意义上的阐释,那么,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的研究,则主要是通过实证的形式深化社会形态理论的研究,使其得到更完整、更准确、更科学的表述,可以说,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其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

经济全球化不是资本主义全球化也不是全球资本主义化

《中国社会科学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论述了其世界历史学说。应该如何理解资本主义发展所带来的世界历史与全球化的形成过程?

于沛:15世纪的西欧,封建社会建立了自己的稳固统治,进入鼎盛时期,同时在其母体内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15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是“新航路开辟”。“新航路开辟”揭开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序幕,它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加速了封建社会的崩溃。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资产阶级的经济、政治力量不断壮大。荷兰在16世纪末,英国在17世纪中叶,法国在18世纪末,德国及其他一些国家在19世纪中叶,先后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同时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推动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1867年9月《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这一世界历史现象,认为这只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它的产生、发展和灭亡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过程。对于“有人基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全球剥削的批判引申认为,马克思对世界历史与全球化也是持批判态度”这一观点,应该明确地指出,这种“引申”显然与事实不符,是完全错误的。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学说,正是建立在人类社会发展进入了世界历史时代的基础上。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逐步形成的历史发展过程,20世纪90年代,在科技革命、全球范围的市场化改革、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冷战结束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世界经济进入了经济全球化的新阶段。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既不存在这样的事实,也没有提出这样的概念。

但是,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却蕴含着丰富的“全球化”思想,“单个人随着自己的活动扩大为世界历史性的活动,越来越受到对他们来说是异己的力量的支配……受到日益扩大的、归根结底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力量的支配”。“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马克思还预言,人类未来的社会,将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马克思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实际上包括两个阶段。其一是资本主义开创的“世界历史阶段”;其二是从资本主义的世界历史阶段向共产主义的世界历史阶段的转变。世界历史分为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和共产主义世界历史时代,从资本主义走向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

《中国社会科学报》:从历史唯物主义视野来看,当前的时代发展与马克思写作《资本论》时分析的早期资本主义时代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基于马克思的“全球化”思想,应该如何认识当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似乎“反其道而行之”的逆全球化思潮?

于沛: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是,由于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历史发展出现了新情况、新变化。今天重温马克思的这段话,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在他生活的时代,无法预见到今天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国际分工方式,使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要在同一个世界经济体系相互合作。我们深信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结局的历史必然性,但“在现时代,社会主义想完全取代资本主义是不现实的,资本主义想消灭社会主义更是不可能的。所以,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将在一个共同的历史空间中长期共存”。“在今天的时代,两种不同制度的国家在创造全球经济繁荣方面都表现了旺盛的生命力,谁也取代不了谁。两种不同制度的国家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合作是和平与发展的要求”,而且“社会主义只有在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中充分表现出无可置疑的优越性,才能赢得历史对自己的选择”。

人类今天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揭示的“世界历史”时代,而“经济全球化”只是漫长的“世界历史”时代中的一个必经阶段,是人类历史矛盾运动过程中的一个规律性的现象。经济全球化不是资本主义全球化,也不是全球资本主义化。正如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的:经济全球化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大势。人们只有顺势而为,才能挺立潮头、把握未来。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世界历史思想立场一脉相承

《中国社会科学报》:从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的历史规律与世界历史的发展来看,我们身处的经济全球化时代是一个怎样的历史时代?应如何顺势而为?

于沛: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倡导“经济全球化”,就是要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积极引导经济全球化进程向着更加包容、更加普惠、更加平衡和共赢的方向发展,让各国人民共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只有这样,才能凸显出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步意义。

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更有活力、更可持续发展,就要建设包容性世界经济发展体系,夯实共赢基础。据有关统计,现在世界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7左右,超过了公认的0.6“危险线”。妥善处理这一问题的正确办法,是努力让经济全球化更具包容性和普惠性。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经济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积极引导经济全球化发展方向,需要加强全球治理,致力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只有这样,经济全球化进程才会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增强广大民众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

中国要发展壮大,必须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为全球发展带来机遇和繁荣,也带来一些新情况新挑战,需要认真面对。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孕育兴起,国际分工体系加速演变,全球价值链深度重塑,这些都给经济全球化赋予新的内涵。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当前时代发展的进程中,我国在全球政治与贸易环境下提出并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怎样的历史观?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学说具有怎样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于沛:所谓“历史观”,“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并强调我们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世界建设得更加美好。

当今时代,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代都更频繁、更紧密。正是在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的深刻思考中,习近平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表达了多元文明和谐共生的崇高理想,这一理念和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价值立场一脉相承,即以人民为中心,关切当代世界各国人民根本利益,强调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在寻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兼顾别国发展,促进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文明对话、交流和互鉴,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实事求是地分析并揭示了当今世界历史进程的新特征、新规律和新趋势。针对当今逆全球化思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张坚持创新驱动,为全球经济增添动力;变革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使之更加公正合理;坚持合作共赢,实现发展成果共享,推动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这一理念植根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精彩推荐:

谢伏瞻:中国经济发展与发展经济学创新


教育部关于《2019年面向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招收研究生工作管理办法》的通知


黑龙江省第四届文学学科优秀科研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中国社会科学院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智库论坛第八场在京举行


黑龙江省第四届哲学学科优秀科研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宗悦  排版编辑:宗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